地球聯邦軍
大氣圈內用米諾夫斯基驅動部件
令GUSSA得以擁有大氣圈內飛行能力的裝備。翼狀引擎部分與平衡修復器變成成對的系統。
這一類型的部件作為人型機動兵器的飛行系統,雖然在續航性能和高速性方面很出色,但只能在直線方向運動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。
雖然具有米諾夫斯基飛行器的機能,但與Gaia•Gear α等真正的米諾夫斯基飛行機相比,其實際性能相差不少。
長距離航行部件
Man Machine的續航距離經常成為大問題。為對其進行彌補,GUSSA從開發當初,就意圖將以往主要使用的Base Jumper一類S.F.S(Sub Flight System輔助飛行系統)轉化為大型Drive Unit(飛行驅動部件)。
GUSSA UM-190B.I
UM-190B.I是為回應軍方要求,將UM-190的航空控制系統進行部分變更的型號,在外觀上幾乎沒有什麼變化。雖然為方便起見,以往配備的UM-190被稱為UM-190A,但當時它們已經全部被改裝為UM-190B.I式樣。
左圖是月球軌道艦隊所屬的UM-190B.I。GUSSA的機體塗裝有許多種類,這只是其中之一。
GUSSA性能提升型 UM-190B.II
GUSSA身為量產機,具有足以令人滿足的種種性能,但是,對反地球連邦運動的高漲抱有危機感的連邦軍(MHA),依然計畫對其進行改良強化。要求提出以提升出力和續航性能為中心的強化方案。針對這種要求進行改良的產物就是UM-190B.II。
外觀上的變更,主要是引擎出力的提升和與此相應的胸部冷卻系統的強化,以及借助各驅動系統的強化進行的腳部換裝。除此之外,整個機體航空控制系統30%以上都多少發生了一些變更。
另外,背包也由以往的標準裝備VOE-011換裝為同時開發的VOE-R101,在基本裝備狀態下,續航能力和推進力都得到提升。
性能資料
UM-190B.I標準裝備 UM-190B.II標準裝備
開發編號 L.13/38 L.13/41
頭頂高 19.8M 19.8M
全高 19.8M 20.9M
本體重量 24.8T 31.0T
全裝備重量 40.1T 53.2T
發動機出力 4120KW 4700KW
推進器總推力 4680KG 6110KG
感測器有效半徑 1850M 2200M
裝甲材質 高達尼姆複合裝甲 高達尼姆複合裝甲
其他勢力方面:
AIR FORCE 1
進入宇宙世紀以後,宇宙與大氣圈之內的往返依然是個大問題。雖然在Man Machine中也有像gaia gear α這樣具有單獨突入大氣圈能力的機體,但是在低成本的量產機中,這種能力尚未成為一般性機能。因此,具有Man Machine支援機能的宇宙往返機AIR FORCE 1應運而生。AIR FORCE 1具有大氣圈內的飛行能力,在地球上作為航空空母得到運用。
AIR FORCE 1•Man Machine收容裝置
作為Man Machine支援母艦而開發的AIR FORCE 1,裝備有高度靈活的收容臂,能夠自如的對Man Machine進行收容作業。但是,對戰鬥中的Man Machine進行空中收容這樣的嚴酷情況並不在當初的預想之中,因此,設計為強度富餘的收容臂也一直在性能的臨界點上進行使用。